七月,酷暑難耐,而在生豬從業者看來卻是寒風陣陣。寒風始于去年12月,肉價一直下行至今,漲勢未見端倪。
冷熱膠著之際,走進廣西農墾永新畜牧集團金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光畜牧),從飼養員到技術員,記者看到了一支全力以赴、勇猛精進的精銳之師。
喜不自禁。通訊員 趙銘偉 攝
這個位于南寧市西鄉塘區壇洛鎮金光農場的豬企,以2.8萬頭母豬存欄、年出欄60萬頭育肥豬成為永新畜牧的五分之一,而永新畜牧企業規模居全國第14位。
必勝之勢發自內心,源自一紙《生豬承包養殖協議》。為應對育肥料比居高不下的關鍵難題,3月下旬公司啟動內部育肥場生豬承包制管理,現在到了結算的時候:PK育肥效率指數(FSA),誰用的飼料少,成活率高,日增重大,誰的計酬就高,每頭豬結算相差多達6元。
作為業務經理,黃強和他團隊年出欄超35萬頭豬,收入因為承包而彈性十足。“成本控制好,企業與個人雙贏,大家的積極性高漲。”黃強坦言。
肉價下行,金光畜牧堅持把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實,成立育肥料比攻堅先鋒隊、斷奶仔豬成本攻堅先鋒隊,挑戰成本極限。
“實際上,斷奶仔豬成本控制從種豬選擇就開始了。”作為斷奶仔豬成本攻堅先鋒隊隊長,副總經理米樹運娓娓道來。
利器是從荷蘭進口的測定站。每頭種豬都有耳標,進食時測定站感應后投食,吃多少自動記錄在案。很快,一批吃得少長得快的種豬脫穎而出。“公豬好一坡,母豬好一窩。一頭母豬的品種再優良一次也只能產下一窩豬仔,而一頭優良品種的公豬可以使許多母豬一次產下覆蓋整個山坡的豬仔。”米樹運認為這是成本控制之源。
與此同時,母豬高效飼養穩步推進。
斷奶仔豬成本攻堅隊在同正祖代場評估母豬高效飼養效果。通訊員 趙銘偉 攝
“技術要領是測得準、吃得準、調得準。”米樹運介紹,測得準,測的是母豬背膘,通俗的說是脂肪厚度。為達到理想數值需要調整投料數量,實現精準投料。
把母豬養好的同時,成本減下去了,產仔率卻上來了。“每頭母豬每年多產仔2.3頭。”米樹運認為一減一增就是效益。
由常務副總經理梁龍華任隊長的育肥料比攻堅先鋒隊則把目光投向降低育肥料比上。“育肥料比是指單位豬重對應的消耗飼料,2.65公斤飼料長1公斤肉,即2.65:1為‘優等生’。”這是梁龍華和他的團隊奮斗目標。
為此,育肥料比攻堅先鋒隊細化了育肥管理18條核心措施,從飼養到環控都有精確要求。“以前也有類似的要求,但沒有現在超強的執行標準。”黃強介紹,這些措施加上承包養殖協議,關系到大家的利益,效果十分明顯。
經過攻堅,金光畜牧育肥料比由3.0減至2.7。“每減少0.1,每頭豬多賺220元以上。”梁龍華認為,這對于大型豬企無疑是制勝法寶。
黃強則從現場管理講述了一件趣事。
為了確保每一欄豬的個頭接近,同步生長,必須進行適時分欄。“每次分欄,它們都要比拼一番,明確各自的進食順序及活動區域。”黃強笑稱,豬的江湖和人一樣。分欄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為了控制成本別無他法。
“肉價下行是因為產能過剩,導致價格倒掛。”金光畜牧董事長覃國喜介紹,隨著資本進入,目前全國母豬存欄4350萬頭,超350萬。以十個月為周期,拐點看起來有章可循,但多種因素疊加讓豬周期變得捉摸不定。
由于養豬為重資產行業,小戶根本無法承受市場低迷之困,導致80%以上的份額集中寡頭手中。“作為中大型企業,我們唯有趁機修煉內功,不斷壓降成本,完善管理體系,鍛造擔當實干的隊伍。”覃國喜表示,逆境破局看金光,因為相信始終會“看見光”。
據了解,廣西農墾永新畜牧集團創下超十年連續盈利的紀錄,成本極限運動功不可沒。
廣西日報-廣西云客戶端|記者 莫迪 通訊員 黃赟